【法史故事】婚书礼法志:并不浪漫的婚姻契约论-pg电子麻将胡了

法制滦南
【法史故事】婚书礼法志:并不浪漫的婚姻契约论
阅读

w020220112600481470868.jpg

▲图为《姑苏繁华图》(局部),辽宁省博物馆藏。

婚姻从古至今都是人生大事。古典诗词中歌颂爱情的作品极多,故而很多人在想象古代婚姻时往往会平添一丝浪漫色彩。然而,历史终究不是童话,事实上,古代中国的大多数婚姻既不是“爱情的坟墓”,也不是“爱情的结晶”,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纲常名教的宗法要求和门当户对的现实考量。


六礼:宗法制中的婚书之源

对六礼最早且相对完备的记述见于《礼记》《仪礼》。《礼记·昏义》中明确了婚礼的“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”等程序。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为六礼的正式名称,如提亲、求庚、择日等称谓则是六礼在后世流变形成的或雅或俗的别称。值得一提的是,《礼记》中只点明了前五礼而未直接确定亲迎之说;而《仪礼》中则记载了“若不亲迎,则妇入三月然后婿见”之后的礼仪要求,可见周朝礼制中亦以亲迎为要,若因故未能完成,尚需要通过事后的程序进行弥补。

六礼之制殊为繁复,但周朝的确有充分的理由对婚姻进行严格约束。从政治层面来看,一夫一妻多妾制、嫡长子继承制的稳定需要一套完善的婚姻制度进行维护,而宗族的稳定发展也需要通过“同姓不婚”达到避免“其生不蕃”和“娶于异姓,所以附远厚别”的目的。从六礼所规定的种种条件来看,周朝的婚姻更近于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而非两个人的选择,婚姻当事人自始至终没有决定权,新郎甚至直到六礼的最后一个环节亲迎才有可能接触到新娘,从中自能品味出周人对“婚姻”二字的理解。


秦至唐:礼制与法治的合流

秦朝统一后以法家治国,用中央集权制、郡县制代替了周朝的宗法制,婚姻中的礼教色彩也被一并去除。婚姻缔结的资格变得统一而刚性,以是否至官府进行婚姻登记为标准。秦朝二世而亡,不过其“依法治国”的策略却部分为后世所吸收。汉朝成立后,很快在士大夫阶层恢复了早已崩坏的周朝礼制,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、两姓之谊、三书六礼重新出现,汉朝效法秦制以法家管控,通过均田制、租调制等开始了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,将庶人婚姻缔结牢牢纳入法律的控制范围。

汉朝之后,六礼的复兴导致三书重新被士大夫阶层所重视,最终在魏晋时期孕育出了六礼版文。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礼仪以周朝六礼为主且更重门第,这一倾向影响深远,直到唐朝的士大夫阶层依然保持着“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”的要求。不过在唐朝,“三书六礼”之制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分化。

有唐一朝,六礼依然是士大夫阶层婚姻缔结所必须遵守的制度。《唐律疏议·户婚》载:“妻者,传家事,承祭祀,既具六礼,取则二仪。”《大唐开元礼·嘉礼》更明确了六礼的适用范围包括纳后、皇太子纳妃、亲王纳妃、公主降嫁、三品以上婚、四品五品婚、六品以下婚。作为门第的体现,六礼的通行范围上至皇族下至各级官员,与庶民阶层无涉,这可以说是唐朝礼制的一面。

然而唐朝同样有法治的一面:正是在唐朝,婚书正式进入法律文本。《唐律疏议·户婚》规定:“诸许嫁女,已报婚书及有私约(约,谓先知夫身老、幼、疾、残、养、庶之类),而辄悔者,杖六十……虽无许婚之书,但受聘财,亦是(聘财无多少之限,酒食非。以财物为酒食者,亦同聘财)……若更许他人者,杖一百;已成者,徒一年半。”唐律中所规范的主要是婚书所带来的财产纠纷问题,更直接明确了聘财在婚约中的地位,这使得唐朝的婚书在具有礼制色彩的同时,同时具备了契约性质——这可以说是唐朝婚书法治的一面。


宋至清:当婚书成为格式合同

随着时代的发展,唐朝之后中国社会的构成出现了极大的变动,婚姻缔结过程中双方对出身门第的关注度相较前朝有所下降,形成“自五季(五代)以来,取士不问家世,婚姻不问阀阅”的局面。婚姻制度中士大夫阶层与庶人的分野变得相对模糊,这一背景也间接决定了宋朝婚姻礼制的改革方向。然而,也正是宋朝对六礼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。一方面,宋朝从法律角度扩大了六礼的适用范围,使其从皇族、品官推广至整个庶人阶层;另一方面,宋朝“并问名于纳采,并请期于纳成”,将六礼简化为四礼,同时对六礼中所用器物进行了变通规定,如庶人若无法取得六礼所需的雁,“听以雉及鸡代”。时过境迁,魏晋时单纯以出身门第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,宋朝经济发达,民风竞奢,其婚书自然而然沾染上了世俗之气。婚书,尤其是定帖中所书的财产信息均将视为男女双方的承诺,需对其负法律责任,其中所包含的契约精神,又远非前朝所能相比。宋朝婚书这一重契约属性极为实用,因而为后世所继承。

宋元以降,六礼、婚书的世俗意义及法律色彩一再加强,这一趋势依然为明清两朝所承袭。《大明律》规定:“凡男女订婚之初,若有残疾、老幼、庶出、过房、乞养者,务要两家明白通知,各从所愿,写立婚书,依礼聘嫁。”婚书的主要用途除证明婚姻合法性之外,主要在于厘清男女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。时至清朝,婚书进一步简化,以至于虚词、套话被尽数省略,直接以男女双方基本情况为主,这一情形在清末尤其明显,如宣统年间的婚书甚至不写祖上信息,男女双方的订与回不过寥寥数十字。虽以明确权利义务为要,但如此简略的婚书也着实令人唏嘘。

作者:江隐龙

来源:法治日报(文章节选自江隐龙《法律博物馆:文物中的法律故事(中华馆)》,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)

【往期内容】

【法史故事】宋代的基层司法检验官群体

【法史故事】汉书中的司法智慧

【法史故事】务本判牍定传世

【法史故事】醉打金枝

【法律讲堂】比勘法在南宋田宅争讼审理中的运用

【法史故事】褚遂良买房案明显不合理低价的合同

【法史故事】《茶馆》里的调解

【法史故事】从《论语》看古代对执法者的规范

11762【法史故事】从张汤审鼠看汉代刑事诉讼程序

11748【法史故事】从三则案例看古代的经义断狱

11745【法史故事】易放难收:晚清央地法权之争——以就地正法为例

11735【法史故事】明清时期诉源治理管窥

11725【法史故事】田豫拒礼

【法史故事】从彭学沛弃妻案谈旧上海的名人官司

【法史故事】从《清明集》的两案看南宋判官对证据制度

【法史故事】从包拯审献棒分财案说起

【法史故事】三秦古碑颂清风

【法史故事】冲突与协调:近代中国传染病防控执法中的逻辑张力

【法史故事】清代命案检验的制度反思

【法史故事】不可先定后审

【法史故事】明清时期讼师与现代律师的异同

【法史故事】古从事奇计破案

【法史故事】北宋时期的司法考试

【法史故事】海丝应无恙:明清海事司法保障中外贸易的实证研究

【法史故事】李白流放夜郎案

【法史故事】中国古代的通缉令

【法史故事】唐代刑事强制措施违法的司法官责任

【法史故事】北宋初年是如何惩治贪官的




2.jpg


凡本平台发布的内容,pg电子游戏官网入口的版权均属于滦南融媒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。已经本台授权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来源:滦南融媒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台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
此篇文章很值
赞赏激励一下
推荐阅读
网站地图